|
 |
 |
 |
|
规范人名用字的是与非 |
|
|
规范人名用字的是与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苏培成
苏培成,1935年生,天津市人。196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多年来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现代汉字的教学与研究。已经出版的著作有《现代汉字学纲要》、《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关注社会语文生活》、《错别字辨析字典》、《汉字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字典》、《标点符号实用手册》等。
规范人名用字的是与非
根据媒体的报道,教育部、国家语委为规范人名用字准备推出《人名用字表》。消息传出后,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各种媒体都发表了不少讨论文章,气氛十分活跃。这是很可喜的现象。 要规范人名用字,首先要认清人名的性质。人名具有两重性,就是既有个人性质,又有社会性质,而社会性质是它的本质属性。人名是个人的记号,依附在个人的身上。它具有个人性质,不必多说;为什么说它又具有社会性质呢?因为人名主要是供别人用的,是供社会用的。一个人如果和社会断绝了一切联系,他的名字也就没有人使用,成了多余的东西。正因为人名具有社会性质,所以个人起名要服从社会习惯、民族习惯,而且既要考虑个人使用的方便,更要考虑社会使用的方便。就这个意义来说,一个人叫什么名字、用哪个字,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为了社会使用的方便,人名用字必须实现规范化。 中国古代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人名用字的规范意识淡薄。少数有文化有地位的人一心求雅,起名字爱用生僻字,有时还刻意使用新造字。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人名用字要规范化。人名用字规范化有两个要点,一是不使用不规范字,二是不使用生僻字。只有实现了人名用字规范化,人名信息的传递才能方便、准确、迅速,才能有利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人名中使用生僻字有什么坏处呢?生僻字是文字效率极低的字。根据周有光先生提出的汉字效用递减率,按降频排列,在6600号以后的字,不论有多少,它的总覆盖率不超过0.001%,也就是十万分之一。就是这覆盖率不到十万分之一的生僻字,给户籍管理、电信、银行、教育、出版、保险、交通等部门带来了许多麻烦。单是记住这些生僻字的读音,人们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脑力。为了处理这些生僻字,电脑要多开销许多宝贵的存储空间,增大软件制作的成本。而这一切得到的回报只是不足十万分之一的覆盖率。人们记住了这些生僻字的读音,而使用的机会是少而又少。投入和产出相差太多了。我们限制人名中使用生僻字,受影响的人数极少,而节省社会的开销却很多,我们不能不算这笔账。 下面就规范人名用字的几个有争论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第一,什么样的字是生僻字?有人担心怕以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的识字水平来确定生僻字,那样一来生僻字就会很多,很多有积极意义的字就可能被排除在《人名用字表》以外,起名字时候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生僻字的确定不是依据哪个个人的识字水平,而是依据社会用字的实际情况。制定《人名用字表》时,要调查研究,要进行字频统计。根据得到的有关参数,来确定哪些字是规范字,哪些字是生僻字。现有的人名用字绝大部分都属于规范字,不受影响。 从学术上说,生僻字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在根本不用的字,另一部分是现在使用频率很低的字,主要是一些专业用字。这样的字绝大多数人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会用。用这样的字来起名字只会妨碍交际,不会促进交际。例如,清代著名画 家八大山人朱耷,他的谱名叫统(quàn)。国学大师章太炎给他的女儿起名字,叫章 |
|
发布时间:2007-03-30 05:35:15
点击次数:769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