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中旬,笔者考察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唐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 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从大的环境上看,山水具佳,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唐昭陵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昭陵依昭陵依九 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以前帝陵大多建在咸阳地区平原一带,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唐昭陵的选址并不是风水官员卜选陵址,是李世民在游猎时发现此地,见山势雄伟壮观很有气势,故此选为万寿之基。唐昭陵耸立于礼泉烟霞镇群山之中,是群山之中最高耸的一座山峰。群山簇拥,前后均有山重重围护。然而李世民自己选的陵墓是否符合风水原则呢?
我们知道南北朝有关陵墓风水著述已有百余部问世,这些著作体系庞杂,论点不一,但都一直认为:陵墓风水的好坏可以决定后世子孙的祸福,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贞观时,唐太宗通过与太史丞吕才等人的探讨,彻底否定了风水之说,但却没有诏令天下以绝其事,说明在唐太宗的心目中,还是承认风水之说的文化地位,并不敢贸然全盘否定风水之说。在当时,堪舆家认为帝王的陵墓风水最好符合以下条件:
1)需建在地势高显处。因为这样,既可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又可防水浸泡陵墓。
2)陵墓背面要有山势,山势之后又须有水环绕。取意背靠大山,稳妥牢靠,山后有水取之不竭,而此水又可作为陵墓的一道天然屏障。
3)陵墓前面和两侧要有较低的山势,为陵墓起烘托作用。再前面应是一马平川,显得豁亮开阔,寓意天下太平。
4)陵墓最前面亦应有水经过,算是陵墓的前边界,与陵后之水遥相呼应。
当然,不可能每一处风水宝地都具备所有这些条件,但这些条件满足得越多越好。
以上述条件衡量九 山形势,站在主峰之上你会惊奇地发现,九 山满足了所有条件。它地处渭北平原,山底海拔570米左右,其后群山拱卫,山后便是滔滔的泾水;其前与左右众山罗列,再往前便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而浩荡的渭水又东西横穿关中平原,还从古长安城下穿过,形成了“渭水贯都”的奇妙景观。
所以,自唐以来,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但笔者经过仔细风水考察之后,认为昭陵只具风水宝地形象局势,却非真正龙穴!大环境符合风水宝地的条件,并不等于所葬之处就是真龙穴的。有如下几点可以完全证明笔者的论断:
1、昭陵所葬之山九山主峰之下,是此带山峦中最高一座山峰,一般来说,某地最高峰是当地的祖山,真龙之穴不会在主峰之下。其实当时唐太宗选取此作为陵墓,主要不是从风水考量,是一种权威的象征:高高在上,一览众山小!正是皇帝内心一种骄傲气势!
2、在主山(父母山)与案山之间有一线山岭相连,这就造成在案山和父母山之间有两道沟壑,向两边分开,水从两边沟壑呈倒八字形流出去。真正龙穴之地是在案山前面,有八字水汇聚在明堂前。而唐昭陵的八字水是在堂前分流而去。这是不得水!这很关键!
3、虽然前后以外有渭水和泾河萦绕,但是相隔甚远,只具其象不得其利!
4、真龙穴必在脉止之处,而九峻山是众山发源地,不是脉止处,却是脉发处。脉遇水而止,从此山脉发出到渭河泾河相距甚远,所以此并非脉止结穴之地!
很多风水学者也来过唐昭陵,勘察过唐昭陵之风水,古往今来很多风水学者都勘测过唐昭陵的风水。但由于勘测的理论和出发点不同,众家对唐昭陵风水是否是真龙穴说法不一。笔者也是根据自己风水知识对唐昭陵说说自己的观点。
从历史角度来看,唐太宗之后,皇帝是李治,李世民第九子,史家认为唐高宗碌碌无为。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无大志,与四兄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唐高宗不是好皇帝,却是不折不扣的好人。高宗后期的治世,有赖武则天执掌朝政。李治56岁驾崩,在位34年。李治后期主要是武则天掌控李唐天下,近五十年。后来武则天称帝,李唐天下彻底易主为武姓周朝。这唐太宗泉下有知肯定要气炸肺的!好在武则天在临驾崩前勉强将天下还给了李氏大唐。不然唐朝的历史,便会改写。
所以李世民的唐昭陵并没有荫福后代,而是让自己的江山旁落!差点断送大唐江山。
笔者认为,唐昭陵前面八字分水,是让大唐的江山分离出去,如果是八字合襟水就不会大唐江山有一段改姓易主的史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