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易学爱好者,都希望能得到明师点拨,有时明师一句话,可以点醒梦中人。能得到明师点拨需要缘分,但更需自己积极争取机会。
机缘是可以创造的,如果你有机缘与明师对话或通信或网络联系,说明具备最起码的缘分了,剩下的全靠自己了。你要知道,学易者千千万,老师不可能都能亲自与你对话,或亲自给你回信,如果有幸能给你回信或对话,说明你的心能打动他。所以你必须了解什么情况能打动明师。
从我的体会来看,拿我来说每天每月每年都接到大量的信件,包括电子邮件等,而通过邮局邮寄的书信,笔者很难一一回复,基本上由工作人员代劳。真正能让我亲自回信的信件屈指可数,而这些能让我亲自回信的信件,是信件的内容打动我。这类信件有一个共同点:一是,态度十分诚恳。二是,虽然没见到我的亲自回信,还是锲而不舍地写信,没有一句抱怨。完全是一种抱着求学的心态,十分理解我不回信的缘由。这样心态的求学者怎能不令人感动?反过来有些人,有问题问老师,老师给与及时回答还好,若不及时回答,就怨天骂地,甚至还气势汹汹与老师理论:不及时回答,就是不负责任!颇有些微词。这类人只是想着自己的方便,没想到老师的状况,对于他来说,问老师,你觉得是一个人在问,其实,对老师来讲,像你这样要问问题的人每天有很多,成百上千人,所以老师面对的是百千号人。况且老师还有其他应酬等等,每天有大量工作要做,所以有时一些信件和问题不能不及时回复(不是不回复),应当体谅才是,如果确实老师忘记了,不妨客气地来信或来电提醒一下。如若来信、来电是责问的态度,为什么不给回复?!你想想,你若是老师,你想想,哪个老师心里会好受?脾气好的老师,即使给你回答了,也不会给你往深里点。因为他会觉得你这人不尊重老师,不值得教。
所以做为“求学”者,求学,是有求于人,向人学习,所以叫求学。不是老师求你学,而是你求于老师。现代很多人不懂这些,自以为自己花钱了,你就应该给他服务。做为其它商品售后服务,顾客是上帝。对于学知识,不能等同于商品、商业。如果你认同都是一样,你就是上帝,那你可错了,你这位上帝永远也得不到易学最精华部分。古人为什么讲“求学”,是有很深的内涵和道理的,不能简单看做是一种商业行为。要求学,就要矮人三分。有句话叫“孺子可教也”,是师傅觉得这孩子谦虚,觉得可教,才愿意传授的。知识是一种无形产权,老师想不想教你,以致想教你到什么程度,完全凭老师意愿。不同于商品买物件。所以这一点,做为求学者必须清楚。如果你混为一谈,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
我说这些,是希望每一位易学爱好者,在你认可一位易学老师时,你一定要以求学心态、恭谨心态去向老师请教,你才能得到老师的栽培。如果你觉得老师给你回答问题是天经地义的,抱着这样心态去问老师,我想你纵然皓首穷经,恐怕也难精通。因为书上理论和老师点化绝对是两码事。有些内容看书能看明白,但深奥之处、关键之处,都有窍门和经验,就看老师愿不愿给你点破,给你点破几成,全看你的造化,你的为人,你的谦恭够不够。笔者言辞与此,不同心态的人,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