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周易,对很多人来说是神秘,一如既往的神秘。用它来占卜,预测人生,窥探未知的秘密,是很多人对它的希冀。是文化还是迷信,智慧还是迂腐,当人们还在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联盟成立了,为了让这个经历了千百年传承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大家庭而努力。争论不一定非要有个结果,因为我们现在的争论,在后人看来,也正是周易历史的一部分。
本月中旬,北京紫玉饭店,周易申遗联盟正式成立,并发表《北京宣言》。《宣言》中写道,“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是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东方智慧的标志。其最大的特点是不易、简易、变易,在探索复杂性事物上,有着更高的智慧;只有东、西方智慧共同组成世界文化的太极图,才能形成世界文化的和谐社会。”
在申遗的名义下,卜筮者和易经研究人员终于找到了共同的语言:联盟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申请周易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大学太极文化研究所所长郑继兵副教授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国际上许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称易经智慧启发了他们,周易研究‘出口转内销’掀起改革开放第一轮‘易学热’。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学术界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探究周易的本质,认为它是一种探索复杂性的世界观,是大道之‘源’。”
自2007年1月,曹季敏等11名河南省人大代表首倡周易“申遗”后,申遗声音此起彼伏,去年9月,河南安阳还搞了万人签名支持周易申遗的活动。安阳是周文王被囚禁并发明周易的地方,在政府热推的背后,还附着种种商业目的。
周易,是迷信还是文化,历代以来一直有争议,至今含混不清,虽有“东方智慧”的美名,但易与非易,各派争论不休。保护什么?如何保护?行内人说法纷纭。在此背景下,周易即使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满足一下国人的虚荣心之外,是否还有更多的积极意义?为此,竞报记者专访了易经研究专家马居易和孔祥泽先生。
马居易申遗是为了保护易经
马居易,68岁,原名马秀英,北京人,原北京棉纺三厂机械修理工人,已退休,目前是北京周易研究会会员,资深的易经研究专家,曾跟随“京城四大天王”学易经,专注于卜筮研究。
申遗不能让别人抢在前
“如果我们不申遗,别人就会抢在我们前面。”马居易认为,要记住端午节被其他国家申遗的教训。据他所知,目前已经有几个国家正准备周易申遗,在他看来,这是莫大的威胁。
对于周易申遗的价值,马居易认为有三点:首先,《易经》是我国的五经之首,最著名的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与西方《圣经》齐名。应防止被别国据为己有,如别的国家抢先申请,将令古人蒙羞。第二,易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失传的窘境,申遗是一次很好的宣传,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经典。第三,申遗可以促进民族自豪感,是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有力武器。
易经文化的土壤已失去
不申遗,就不能保护周易文化了吗?马居易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易经文化的土壤已失去,不走申遗路将很难保护。
“如今虽然开了很多起名类的公司,都号称是用易经,但事实上很多是骗人的。”马居易表示,真正的易经文化不适于今天的商业社会。“用易经骗人的人太多了。”以起名类公司为例,大多不规范,传统测字不管好听与否只论凶吉,现在则成了大杂烩。一些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互相攻击,还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都自称是什么“大师”弟子,什么“家学”渊源。事实上,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北京所谓的“四大天王”皆无正传,由此可证所谓大师弟子,伪多真少。马居易表示:“易经不像别的,看书很难懂,必须要有人教。”
虽与一些著名的卜筮者交往甚密,并得到过指点,但马居易表示,如果不是十多年前开始向孔祥泽学习易经,自己很难有所收获,他把孔祥泽教给他的知识,称为“真易经”。
在易学领域,学者之间也门派森严。“易经的流派太多,仅以卜筮为例,有五行、有梅花,有奇门遁甲,谁说了算?”马居易不愿意评价同行,因为对易经的理解各有各的说法,没有权威公断,很容易招惹是非。
卜筮中很多是骗子
“卜筮只是易经文化中很小一部分,易经对中国建筑、中医、军事、武术、冶炼、哲学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人们印象中,一说易经就是占卜。”马居易认为,绝大多数占卜者并没有真正传承易经文化,仅仅是把它变成发财的手段。
“在卜筮者中,有人雇托儿欺骗客户,或者把自己说得神乎其神,比较离谱。”马居易认为,易经只是工具,没必要夸大其词。对于“风水学申遗”,以及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风水行业,马居易并不认同,“传统的风水只针对四合院,门开在哪里很有讲究,现代化大楼那么多门,朝哪个方向的都有,这怎么算风水?对于真懂的人来说,这根本就没法算。”
易经相当于数学
“易经在传统文化中,相当于今天数学的地位,中国古代的行业中,凡是要用到数的地方,基本都引用了易经的理论与算法。所以易经之外,还有易的象与术,但这些在今天已基本失传了。”马居易认为,应该对此加以保护。
从孔子诠释《周易》做出“十翼”文章之后,后人很少有人重新衍义《周易》中64组符号,所谓《周易》研究,已经成为对《周易》中解释文字的研究。所以这样看来,周易诞生后虽然历代出现了6000多种图书来研究它,但研究水平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提升。“在易经文化领域,很多东西已失传。”马居易表示,如再不保护,中国人独创的易经文化将所剩无几。
孔祥泽:申不申遗意思不大
孔祥泽,88岁,北京人,“风筝曹”传人,易经研究专家,曾参与甘英同志领导的易经文化保护工作,在北京易经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
易经是给全人类的遗产
“我不懂算卦,也不想学。”与易经有深厚渊源的孔祥泽却对周易申遗不感兴趣,“周易申遗联盟”发布会没有请孔老,据说是“请不动”,11月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孔祥泽果然说:“请我也不会去。”
孔老对易经的研究,在圈内颇有名望,他利用易经原理最终破解了曹雪芹遗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传承易的象与术,孔老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艺人。虽已88岁高龄,老先生仍能流畅地背出很多古籍,记忆力令人惊叹。对于周易申遗,孔老认为:“老祖宗发明易经,是给全人类的遗产,并不是具体给哪个人,或者哪国人的,谁都有权利研究易经,谁都有权利弘扬易经文化。申遗不申遗,意思不大,没必要刻意强求。”
易经不仅是算命
“现在一谈易经文化就是算命,易经是一本算命的书吗?”孔老说,易经是所谓“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卜筮是最后一位,而孔老从事的是“制器”,也属于易经文化。
易是如何影响制造的呢?孔老介绍道,西晋时期,五胡乱华,过去太仆寺掌三易之法,胡人废掉了太仆寺,导致易经学者散落民间。他们进入了各个行业中,将自己所掌握的易经知识和各行业的经验结合起来,这使易学在许多行业中都有了具体的应用。可以这样看来,中国很多行业都或多或少从易经中得到启发。
“受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医,它受易经影响还要早。”比如李时珍的《脉诀》就从易经中得到了很大启发,“而历史上孙思邈本身就是个道士。但需要说明的是,易经进入各行业后,就根据那个行业的要求向前发展了,很多人说象和术失传了,我说没失传,因为这些行业还在,有的经过发展,发现了比易经的象和术更好的方法,那是进步了,不是失传。”孔老介绍说,比如李时珍,他是和父亲学医的,并不是和易经学医的,中医也没有谁说自己是学易的。
“易经没必要人人懂。”孔老利用易经原理制作的“风筝曹”,即使是不对称仍能飞行,而且可以模拟不同鸟的飞行姿态,他把风筝平面分成64个点,对称于易经64爻,根据易经上对每个爻的解释,来决定这个点是否需要加支撑条,应该“受风”还是“泄风”。可惜的是,目前只有孔老一人能懂这套理论。“我也只是会运用而已。”孔老不认为自己真正懂易经。
没学懂易经的人才用它算命
“没学懂易经的人才用它算命,你去看看韩愈的《原道》,就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了。”孔老一边说,一边背出“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韩愈认为,算卦成了民的一部分,这样从事生产的人就减少了。
“算命的多了,白吃饱(指不做事吃白饭)就多了,这就是小人之道。不仅是解放后,历朝历代为政者也不赞成算命的。”孔老表示,在古代,算命是为残疾人、盲人准备的职业,因为残疾人谋生能力相对弱,算命这个行业更适合他们。“所以我说用易经来算命的健全人,都是没真正学懂易经的。”
“易经用来算命,只能说个大概。所谓头伏萝卜二伏菜,人的命运和时间多少有一点关系,这是必然性,这是占卜让人感觉准的根本。”孔老说,易经也许有高深的意义,但那应该是专业人员研究的事。“易经不要神秘化,很多算命就像江湖游医,连哄带吓唬,最终目的是为了把药卖给你。”
别把非遗搞得像争专利一样
“申请非遗不是争专利,没必要针锋相对。”孔老介绍说,非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没有排他性。非遗关注的是文化现象,只要存在这种文化传统,那么哪个国家都可以申请。
以端午节为例,韩国确实有“端午祭”的文化习俗,具备成为世界级非遗的条件,那么就可以申请,这并不妨碍中国的端午节申遗,乃至亚洲其他有端午节文化的国家申遗,不同国家的同样类型的文化,是可以共存的。申遗的目的是保护,不是竞争。
“易经是摆在那里的,谁都可以去研究,你要有成绩,你当然可以去申遗。”孔老表示,易经研究非常难,比如有的学者研究易经养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领域,但真正的研究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对于易经文化渐行渐远,甚至存在传承危机,孔老说:“别说你们这一代了,我1920年生人,很多东西我都没赶上。”过去科举制度至少要求背《四书五经》,“今天的人没有这个时间去背它了,可没这个底子,你怎么学?”
“现在也就是算命的在传易经文化,因为他们要以此为业,他们传的,不是真正的易经文化,是变了味的。”孔老说。
周易就在身边
虽然很多人认为周易晦涩难懂,但其实往往越高深的东西,运用起来越普遍,周易就在我们身边。
中医:医易同源
中医学以易经知识作为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其中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易经。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军事:易经兵法尽备
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即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64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的原理排阵。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就参考了易经的原理。
武术:太极八卦出自易经
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是根据易经的理论形成养生、技击的技巧。
冶炼:合金制造依赖易经
最早的冶炼者基本是术士,他们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从事冶炼,术士们的实践推动了冶炼术的繁荣,包括金属冶炼、合金制造等,初期都依赖易经提供的原则。
建筑:九梁十八柱
依照易经的思维,产生了“风水”学说,四合院比较典型地表现了易经讲究阴阳平衡、注重和谐的观念。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的,故宫角楼就是典型的这种风格。
围棋:根据易经形成游戏
围棋是根据易经而形成的游戏模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当国际象棋的大师被电脑击败的今天,计算机在围棋领域,甚至无法达到初学者的水平。此外,易经在园林、养生、环保、农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
别总拿非遗说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初衷是好的,至少让很多正在衰亡中的文化看到了拯救与复兴的希望。但是,文化是一个太大的概念,大到几乎无所不包,这就难免泥沙俱下。令人忧虑的是,越来越多的商人夹杂其间,以保护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为名,其真正目的是振兴他们个人的生意前景。
振兴易经文化,有很多种办法,研讨、出书、讲座、宣传……但偏偏很多人要拿非遗说事,仿佛这样才算把话题做“大”,才能“套”来钱,才是真正拯救周易文化。但当大多数人将易经文化等同于算命时,“周易文化”真的具备世界非遗的基础吗?当文化失去了信任它的人群时,它还能叫文化吗?
我们确实担心这样的结果:文化成了名词,易经成了画皮。那么,就算扛回一个“宇宙级非遗”的金字招牌来,又有何意义?
有发动万人签名支持申遗的能力,为什么不鼓励万人学习易经?为什么不花更多的精力,让普通人真正理解什么是易经文化?最眼前的事,像孔祥泽这样精通易学的象与术的老人,是否有关单位能留下点资料?毕竟,懂这方面知识的人没几个了。
总在表面上下工夫,这样的文化换来的是虚荣,是没有根基的。搞不明白的是:这么简单的事,那些通过学易得到了“传统智慧”的大师们,怎么就看不到呢?
本版撰文 竞报记者陈辉竞报记者张卫/摄竞报记者张硕/翻译